home
homemail站內搜尋
  最新消息 關於港恩 醫師介紹 門診時間 診所位置 港恩G訊 Q&A問題
Get Adobe Flash player
 
 
 
 
 
門診時間查詢
診所位置
聯絡我們
港恩FB
 
 
中醫問答
 
  • Q1/常常口乾舌燥,喝蜜糖水潤一潤OK嗎?
    蜂蜜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藥,用途及功效有很多,《本草綱目》云:"蜂蜜入藥之功有五;清熱也;補中也;解毒也;潤燥也;止痛也。生則性涼,故能清熱;熟則性溫,故能補中;甘而和平,故能解毒;柔而濡澤,故能潤燥;緩可去急,故能止心腹、肌肉、瘡瘍之痛;和可以致中,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。" 很多人都會在天氣乾燥或自覺“燥熱”時飲蜜糖水潤一潤,這的確是一個便宜又簡單的方法。無論熱飲或冷飲,蜜糖都有比較好的滋潤作用,熱飲較偏於補益,50度以下則偏於清熱。不過,不少人對於“燥熱”有所誤解,以為任何“熱氣”的表現都屬於“燥熱”,這樣的理解其實並不正確。 “熱”是身體局部或全身熱能產生過多的表現,“燥”是身體水份使用過快或津液產生不足的表現。至於“濕”,則是身體水份吸收過多或排出太少所引起。三者可以單獨出現,亦有機會同時出現,例如胃熱、肺燥、脾濕是可以同時出現的。蜜糖一般能解決的是“燥熱”,不是“濕熱”。吃蜜糖對胃熱及肺燥或許有點幫助,可是卻有機會因為蜜糖的滋潤作用而加重了脾濕的情況,脾濕重則水份不能有效地運輸到身體各處。所以要吃蜜糖,首先就要確定脾濕不重,否則吃蜜糖反而影響了脾的正常生理功能,結果得不償失。
  • Q2/醫師醫師,我係寒底定熱底?
    中醫的體質分類,從來都不止寒熱兩種,還有偏濕,偏氣虛,偏血虛,偏瘀等體質。那麼不受溫熱食物的體質就是"熱底"嗎?不受寒涼食物的就是"寒底"嗎?要弄清問題,首先要知道何為健康體質。健康的人,就寒熱感覺來說,應該不怕冷也不怕熱。能不怕冷是因為產熱功能旺盛,能不怕熱是因為散熱功能良好。就管理水份來說,應該乾的地方要乾爽,應該濕的地方濕潤。例如大便質地要乾爽,但腸粘膜要濕潤;鼻咽及咽喉要清爽,但唾液分泌要充足。就調節力來說,突然改變體位不頭暈,就是血足,突然運動不氣喘就是氣足。 不健康的人,可以較怕冷,有人說是寒底。可以較怕熱,有人說是熱底。可以是混身疲倦,面目浮腫,有人說是濕底。可以是皮膚乾燥,口乾舌燥,有人說是燥底。如果怕冷又怕熱呢?或者皮膚乾又面腫呢?應是甚麼底?只用單一方法分辨體質,是不對的。 體質是有偏向性,但多數是比較夾雜,絕不會只單純寒或熱,而且一般人不清楚分辨寒熱的標準,往往弄錯體質。例如有些人進食燥熱食物就咽喉腫痛,生口瘡,就說自己熱底,卻不曉得冬天時自己手足冰冷,日間沒精打彩。這種體質,是絕不能喝涼茶的!有人只見自己手足冰冷,經常頭暈而進補,卻忽略其他不適合進補的因素,反效果往往就會出現。要弄清體質,還是問問醫師吧!
  • Q3/月經“谷胸”正常的嗎?
    臨床上,不少女士會有經前乳房脹的感覺,更甚者會出現疼痛,輕微碰到也疼痛非常。這現象非常普遍,但絕對不是“正常”現象。中醫認為,最理想的月經,是經前及經期間無任何不適,乳房或會稍微有脹感,但不能見疼痛,經血要鮮紅,不帶有血塊,3-7天內要完全乾淨。 跟據中醫理論,上半身的動力及能量主要由心臟發動,動力來源位置大約在前胸的膻中穴到巨厥穴之間,下半身的動力及能量主要由腎發動,動力來源位置大約在氣海穴到關元穴之間,就是中醫稱為丹田的位置。手心不溫多是心臟功能不好,足心不溫則多是腎臟功能不好。請注意,中醫的心臟與西醫的心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不能混為一談。月經週期的產生,是由上身首先發動,經氣進入乳房後,再往下進到子宮,假如未能成功懷孕,就變成月經出來。 假如經脈無任何阻滯,這個過程通常不能被“感覺”到,但如果整條路線任何一點出現經氣受阻,經前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了。阻塞點在上,不適感多出現在乳房或頭部,而且較易煩躁,阻塞點在下,不適感就多在小腹及腰部。阻力越大,感覺越強,當經血成功排出,經脈中的壓力突然減少,所有不適就會突然消失。如果因為下半身的熱能不足,氣血運行太慢,經血排出不暢,子宮需要靠收縮來排出經血,經痛就會出現。 要預防經前不適及經痛,最緊要是胃不能受寒。冷飲、涼茶及過多的水果,都會減慢氣血運行,女仕們要切記!
  • Q4/晚上做運動不健康?
    中醫講求順時養生,其基本理念是與大自然的“同步性”,就是人體陽氣的運行必須與大自然的陽氣運行同步,身體才會健康。大家知道嗎? 一年的開始在子月,就是農曆11月,一日的開始在子時,就是晚上11時。一日之中,陽氣運行到午時(11:00a.m.-1:00p.m.) ,陽氣就要開始收藏,藏到晚上11時,又開始再發動。有否留意,即使當天很疲倦,很多工作要做,只要撐得過晚上11時,就好像開始精神了,從事創作工作的人,也會覺得這段時間的靈感特別好,這就是人身氣血運行與大自然的關係,是自然定律,人沒法改變。 中醫不反對運動,但有幾點需要留意。身體虛弱的人,太多運動只會更加虛弱,因為運動必先耗氣,再回氣,是通過耗氣去促進新陳代謝。另外,見到太陽的時候才適合運動,午時前劇烈一點不怕,因為上午屬於陽氣釋放,到下午陽氣收藏,就不宜太劇烈了。如果在晚上做運動,就是強迫身體在陽氣收藏的時候釋放陽氣,本來明天才用的現在就用了,如果一向陽氣已經不藏 (例如難入睡或口舌生瘡),晚上運動就會令身體不適更加明顯。
  • Q5/點解感冒唔食得雞?
    《黃帝內經素問》中的《金匱真言論篇》提到 “東方色青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,藏精於肝,其病發驚駭,其味酸,其類草木,其畜雞,其穀麥,其應四時” 中醫認為外感大多由風邪引起,"風"泛指任何突如其來的轉變,例如溫度、氣壓、或濕度轉變,未對人產生至病性的影響稱為風,一但令人不適則稱為邪。同樣的溫度轉變,有人覺得很舒服,有人受不了,對於後者來說,這個溫度轉變就是“風邪”了。 風氣屬東方,屬木,當人感受風邪時,往往也引動人體的"木"系統作出反應,亦即發動肝氣去對抗外邪,將不適除去。中醫將雞之屬性定為“木”,其性偏溫,有發動肝氣的作用。雞有敏捷快速的特性,因此廣東話有云:“雞咁腳走”,形容的就是這個"快速",跟"風"同氣相求,所以就同屬木了。 感冒有風寒、風熱、風濕,無論如何,都跟風有關,感冒期間人已經給自己的免疫反應弄得很辛苦時,再吃雞,往往會煽風點火,火上加油,令身體反應更大,感冒症狀就會加重。 很奇怪,西方民間治感冒的方法,竟然是喝雞湯,跟中醫好像完全相反。說清楚了,其實不是,而且也有點道理。雞能激發人的肝系統,假如病人身體較弱,遇到外邪也不能有力地奮起對抗,喝雞湯就很對,不但不會加重症狀,反而加速痊癒。外國人無體質學,因此他們只能成為民間秘方,中醫的體質學說很嚴謹,應用得宜,芝麻綠豆也是藥,只要弄清問題本質及病人體質就是了。
  • Q6/為何飲食清淡,經常運動,膽固醇仍然偏高?
    膽固醇主要的功能是強化血管和維持血管的彈性,以及作為神經之間的傳導物質,使神經訊號能順利傳導。此外,它也是合成細胞膜、製造腎上腺素及性荷爾蒙、消化酵素等的必需材料,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。膽固醇其實是很多生物的主要組成結構,大家可以想象,一隻雞蛋,只靠小量蛋白及一個蛋黃,就能孕育成一隻有生命,有血有肉,有骨架有五臟的小雞。當然蛋黃中不全是膽固醇,但它基本上是人體結構主要成份。膽固醇合成了細胞膜,人又是由細胞組成,因此可以說,人也是由膽固醇組成的。 當身體機能減弱,細胞更新速度減慢,死亡的比生長的多,膽固醇的使用率減少,就已經有機會膽固醇升高了。反之身體機能旺盛,全身細胞生生不息,膽固醇一般是不會超標的。 假如飲食上太清淡,特別以疏果為主食,中醫所謂過食生冷之人,身體機能一般是產熱不足,機能是不夠活躍的。別以為自己食疏果多很健康,只要你手腳冰冷,經常缺乏精力,中醫就說你不健康了。新陳代謝減慢,機能衰退引申的風險絕不比高膽固醇低;中醫治的是機能,是整體,只降膽固醇,是不能改善機能的,當機能好轉,膽固醇的問題就自然沒有了。
  • Q7/中醫頭痛醫腳!唔係呱?
    沒錯!中醫不是頭痛醫頭,而且絕對是頭痛醫腳。中醫的經絡學說中,經絡分為6條陽經及6條陰經,合為12經。 6條陽經全部上頭面部份,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前額區域,少陽膽經主要分布頭兩側,枕部為太陽膀胱經。 三陽經起點在頭,終點在足;陽經散熱,陰經生熱,因此一般情況下,陽經循行範圍的表面溫度較陰經略低,而以頭面為最重要的散熱部位。 身體健康的人,上冷下熱,外冷內熱。上冷就不怕熱,下熱不怕冷;外冷就陽經氣不滯,散熱能力強;內熱就陰經氣血旺,產熱能力足。 容易頭痛的人,散熱功能多出問顯,因此出現怕晒,怕焗,怕熱等情況,而且頭部經常出汗,每於不通爽的環境就會頭痛。當氣血不斷上升到頭面部份進行散熱,過多的氣血停留在頭面部份,人就容易頭痛。 最簡單的處理方法,就是將上升了的氣血向下引導,氣血下行就不頭痛了。針灸的原理很簡單,氣就好象聽話的小狗一樣,你拍一下沙發,小狗就在老遠跑過來跳到沙發上,你在腳施針,氣就一下子從頭走到腳上,氣不聚在頭上,頭就立即不痛了,止痛藥也不用吃呢!
  • Q8/骨剌有無得醫呀醫師?
    中醫治骨剌,基本上不治骨,而是治筋。肝主筋,腎主骨,筋骨筋骨,肝腎不好就筋骨出問題了。骨剌(骨質增生)本來是身體結構出現不穩定狀態下自我作出補嘗而產生,只要人體力學結構上的問題解決了,骨剌就不會再長。 中醫自古對人體力學結構研究得最深的,是經筋系統,經筋系統得到調整後,人就不易因為結構力學問題而出現疼痛了。. 再者,中醫不認同疼痛是“骨剌剌入組織”而痛的,疼痛是對修復有促進功能的“氣血”不能到達患處而引起的。一旦防礙氣血運行的原因解除,患處再次出現生機,對該處回復應有的修復及適應能力,即使骨剌沒有消失,疼痛還是可以解除的。
  • Q9/經常感冒就是免疫力差嗎?
    人體的免疫系統其實非常複雜,對外來入侵者具有偵測、防禦及戰鬥能力,而三者結合出來的能力,就是俗稱的「免疫力」。偵測能力低,就不能發現入侵者,免疫反應未必能被激發,因此外感症狀未必出現;防禦能力低,就不能將入侵者隔離或將"戰線"保持在最外層;中醫所說的外層就是包括“上”及“外”,即是以頭面及皮膚為主要範圍(入裏往往出現氣管及腸道症狀);戰鬥力低就不能有效率地及狠狠地將敵人擊退,結果就是症狀不重及病情很長。 因此,中醫面對外感病時,如果病人感冒間隔較疏(一年1到2次),症狀一般較重(例如高熱及周身骨痛),範圍多在頭面及咽喉範圍就完全康復,平均2-3日內痊癒,都認為是免疫力強的表現。反之,頻頻感冒,或多年不感冒(偵測力極低),感冒症狀不重,康復時間很長,氣管及腸道症狀明顯,都是免疫力弱的表現。 在中醫來說,真正提升免疫力的方法,都會令人感冒症狀加重,但康復時間縮短的。細菌病毒無處不在,中藥並無一種藥物,服用以後保證你不會感冒的,只能令你感冒時充分發揮你的“免疫力”,極速擊退敵人就是了。
  • Q10/食奶粉會"熱氣"嗎?
    食奶粉會熱氣是民間說法,就如"打邊爐"會熱氣一樣,其實是很籠統的說法。事實上, "熱氣"也好, "上火"也好,都是民間對身體積熱的一個形容詞,臨床上需要再分肺熱、胃熱、肝熱、濕熱、上焦熱、下焦熱等,才能針對問題對證下藥。 人為甚麼會"熱氣"?一般情況下,身體產生的熱是分佈全身的。當身體的熱分佈不均,或身體不必要地產生太多熱能,就會出現局部或全身性熱氣表現。中醫的寒熱,是以"熱"為參考對象的一個相對概念。如光暗一樣,不夠光就是暗,不夠熱就是寒。何謂不夠熱呢? 其實沒有絕對標準,就如不夠錢一樣,很視乎個人的開支、消費習慣和賺錢能力,對於某人來說,即使月入數萬,只要不夠用就是窮。 臨床上,真正因為熱能過度產生而"熱氣"的人其實不多,大部份都是由於經脈阻塞而出現局部過熱現象,真正過熱的人,是應該不怕冷的。中醫認為,脾胃是人身上下的交接地方,以肚臍為界作為樞紐,因此肚臍兩旁分別有兩個穴位,名叫"天樞",負責上下半身之間陰陽氣的交接。任何原因影響這個位置的氣血運行,胃氣不能降,脾氣不能升,就很易出現熱能的散佈不均了。幼兒食奶粉後"熱氣",很多時是幼兒的脾胃對某牌子奶粉不太適應,又或是在不太了解幼兒消化能力的情況下,餵奶粉量過多,出現消化不良而產生"熱氣"。捱夜、進食溫性食物後,都會引發短暫的熱能上升,假如脾胃本身不好,就很易會感覺到"熱氣"了。 市面上有大量標榜"清熱"或"解毒"的飲品或食品,都很傷脾胃,熱清了,可是脾胃也傷了,沒多久,你又會再次覺得"熱氣"。
  • Q11/把脈就能知身體所有毛病?
    不知何時開始,大部份人都以為中醫師只要通過“把脈”,就可以知道一個人身體的“所有”情況,包括糖尿病,高膽固醇甚至腫瘤等。的確,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能通過把脈獲取大量有助分析病情的數據,從而得知疾病的關鍵所在;就好像精通讀心術的人,通過一些外在的小動作就能看穿他人內在的心理活動。 不過,把脈是不能代替西醫檢查的。中醫師把脈,主要從脈象的大小、快慢、質感等,了解疾病的病位、性質和病情進展傾向。例如病位淺在表(如皮膚)則脈浮,病位深在裏則脈沉;疾病性質屬熱則脈數(即速度較快);正氣虛則脈弱。至於要真正全面掌握病情並開出處方,就必須要四診合參。四診就是望、聞、問、切,切診就是觸診,即是通過用手去觸摸患者身體,脈診只是切診的其中一種。 切診的確非常重要,不過也不能作為診斷的唯一指標。早在《內經》就明確提出了切勿強調切診的觀點,《素問·征四失論》說:“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世,起居之過度,或傷於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”。 “寸口”就是手腕橈動脈搏動處,也就是醫師把脈的地方。醫聖張仲景更在《傷寒論》中批評那些不能全面運用四診的醫生是“所謂窺管而已”,因為每一種診法都有局限性。只有將四診有機的結合起來,彼此參悟,才能全面、系統、真實地瞭解病情,作出正確的判斷。
  • Q12/太衛生也會生病?
    近幾十年,香港社會發展迅速,經濟繁榮,衛生條件大有改善,市民患某些傳染病的機會確有減少,但這一代常患的病又是上一代少見的,諸如濕疹、哮喘等。最近有大學研究,認為過敏可能與太衛生有關。 乾淨有錯嗎?乾淨沒有錯,但太乾淨反倒不衛生。 "髒"字很有意思,從骨部,從葬聲。人死後成為屍骨,塵歸塵,土歸土,所以要埋葬在土裡,在土裡會腐化,腐化就會髒。但很奇妙,腐化的東西明明是髒的,變成土後,上面竟可以長出漂亮乾淨的花草,真是"化作春泥更護花",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正是土的力量。 五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分別有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的功能,土的功能是"化",消化、轉化就是這個"化"。中醫認為脾胃屬土,現代醫學所指的消化系統很大一部份是脾胃的作用。脾胃能夠升清降濁,就算是髒的食物,脾胃都有能力接納,並轉化成營養,供給身體所需。我們知道泥土中充滿細菌,把死去的生物和動物的糞便分解成為土壤的一部份。同樣在消化道之中,從口腔到直腸,都有不同的細菌在幫助人體消化食物。人體的消化能力,很大程度取決於這些細菌的菌種與數量是否足夠,是否處於均衡的水平。事實上,嬰兒階段有很多本能都是為了建立脾胃功能。例如嬰兒會到處爬,吮手指,把撿到的東西都放進嘴裡,就是為了透過這些"髒"東西訓練脾胃"化"的功能,把好跟不好的都接納了,最後升清降濁,好的留下,不好的排出來,這樣,身體就更能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。 可是現代人太注意衛生了,特別經過SARS之後,我們會叫小孩不要摸這個,不要摸那個;這個不可放進嘴,那個不可放進嘴;地上髒,不要爬,食物髒了,不要吃。結果很多小孩病並沒有少,反而增加了,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脾胃沒有建立出"化"的功能,升清降濁的能力不足,脾胃分別不出好和壞的東西,好的東西留不住,壞的東西帶不走,明明有益的花生、麵粉、草莓等食物,身體都分辨不出是好是壞,都成了致敏原。 真正的衛生是什麼?容許這裡下個定義:身處外界環境中能保持自身正常功能的生活方式。不是沒有細菌,而是與細菌共生,互利互存。
  • Q13/牙痛睇中醫得唔得架?
    一般人牙痛總是想起牙醫,很少會看中醫,其實中醫對牙痛有很深認識,也有很多治療方法。 早在戰國時代,中國醫學已經有五官科的記載,五官科即專門治療眼耳口鼻,牙齒疾患就歸屬五官科的範圍。 一般牙痛有牙痛與牙齦痛(牙肉痛)之分。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而腎主骨,因此牙齒健康與腎氣有很大關係。老人家牙齒易掉,是腎氣不足之故,牙齒酸軟、牙根不穩等都與腎氣有關。牙齦即牙肉,牙肉包裹著牙根,可保護及固定牙齒。很多人吃煎炸食物或熬夜後牙齦腫痛,我們都知道是熱氣,但同樣是牙齦腫痛,也有所謂虛火與實火之分,不能都用廿四味、五花茶等解決,最好還是找中醫斷證;長智慧齒出現的牙齦痛,同樣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治療。李時珍引用了張銳的《雞峯備急方》一則有趣的病案:"察見牙齒日長,漸至難食,名日髓溢病,用白朮煎湯,漱服即愈。"這裡記載患者牙齒越來越長,但相信是牙齒越來越萎縮,看起來好像變長了。從患者的表現看,很可能是患有牙周病,因為牙周病的特點就是牙齦萎縮,漸漸露出牙根。張氏用了白朮煎水漱口治療此病,相信是考慮牙齦萎縮,不能鞏固牙齒,相當於五行理論中土不制水的關係,因此用白朮健脾燥濕,使土能克水。 牙齒位置有不少經絡經過,除了用藥外,針灸也有很好療效。在虎口處鼎鼎大名的合谷穴就是治牙齒的重要穴位。 講到護齒,可能我們只會想到每天刷牙,保持口腔衛生,但原來上帝早已賦予人體很好的護齒方法,就是我們的唾液。唾液,就是口水,很多人覺得很髒,平時我們說唾棄唾棄,但奉勸大家,我們千萬不要隨便唾棄我們的唾液。中醫給唾液一個很漂亮的名字--金津玉液,可見唾液對人體有多重要。其他的不說,就是對牙齒而言,唾液太重要了。中醫一個很有效的護齒方法就是常以唾液嗽口。現代醫學發現,唾液中含溶菌酶、免疫蛋白,能殺死有害細菌,又有鉀、鈉、鈣和多種蛋白質等物質調控著口腔的酸碱度,並有鈣離子、氟離子等幫助修服琺瑯質。這個年頭,我們只相信漱口水能殺菌,靠牙膏才能修補牙齒,原來要有堅固健康的牙齒,不一定要依靠外力,口水就是最天然的謢齒潔齒劑。
  • Q14/長期服中藥傷肝?
    服藥影響肝功能的概念,中醫自古是沒有的,這完全是一個由西方引入,並且在西醫理論系統下的概念。一般人理解的"傷肝" , 應該是西醫概念的"肝功能受損",也就是"肝細胞超負荷" 的結果。肝臟是人的第一道防線,食物或藥經消化道吸收後,血液中的養份必需先經過肝臟進行解毒,才能送到全身各處,無論中西藥,都要經過這個解毒過程。由於很多慢性病必須長期服用西藥控制,因此現代醫學都很重視藥物對肝細胞的傷害性,必要時需要檢查肝功能,以確定藥物能否繼續服用。 中藥跟西藥不同,醫師必須視乎病人體質與病情,甚至節氣、時間等,動態地制定治療策略,不時調整處方,絕大部份情況都不會一條方食到底。香港不時出現病人服中藥後急性肝衰竭的報導,很多時都是有人自行長期服用單一中藥引起的。所謂是藥三分毒,中藥的治療作用,本來就是來自其中的毒性。用得適當,毒性就能產生治療作用,用得不當,就出現不良作用了。中醫處方講求君、臣、佐、使配伍,十分重視藥與藥之間互補及相互剋制的作用,在清楚了解病情的情況下,一般是不會"傷肝"的,甚至在急性肝衰竭時,中藥在經過中醫師配伍後,絕對能夠將病情轉危為安。
  • Q15/飲綠茶可以除口臭嗎?
    口臭的確是一個令人很尷尬的症狀,原因有很多: 胃熱、脾濕、肺燥、虛火、食滯等不同身體狀態,都可以是引起口氣的內在因素。不過,無論哪一種身體情況,都跟脾胃機能及唾液的分泌密切相關。中醫理論中有五臟化五液的理論,汗為心液,淚為肝液,涎為脾液,涕為肺液,唾為腎液。五液的異常,包括多少、質地、顏色、氣味等,都反映了相關內臟的功能狀態。 涎跟唾都是口腔的分泌物,中醫理論認為,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稱做"涎",由脾所主;唾液中較稠厚的部份稱做"唾",由腎所主,都有保謢和清潔口腔的作用,有利於吞嚥。現代研究已證實,唾液有很好的消化食物及殺菌功能,在維持牙周健康及牙齒堅固度擔任很重要的角色。因此,足夠的唾液分泌是口腔健康的重要指標,而口腔問題往往就會引發口氣。假如因脾腎功能問題引起唾液分泌不足,自然就會出現口氣。另外,胃熱、肺燥或虛火,都可以引發津液消耗過多,唾液也可以分泌不足而出現口氣。至於脾濕及食滯引起的口氣問題,則較多源於腸胃不能完全消化食物而引起。 綠茶的性質偏涼,的確有清熱生津的作用,而且也有天然的殺菌功能,對於預防口氣有一定的作用。不過,假如口氣是由於腎虛、脾虛、濕重、虛火等問題引起,綠茶不但不能解決口氣問題,反而會令情況加重。對於體虛的人來說,真的要喝茶,喝全發酵的紅茶或黑茶,例如普洱就比較穩妥了。
  • Q16/為甚麼腸會有"風"?
    中醫所謂風,一般不是指真實的"風"。中醫學很多概念,都是取"象"比類得來的。“象”是現象或表象,古中醫哲學認為,有共同屬性的事物,都會有共同的表象。因此只要通過表象就可以推斷事物的屬性,通過調整事物的屬性,自然會再產生新的表象。中醫關注的,是事物的屬性,而不是事物的表象,例如一個人出汗很多,出汗是表象,內熱是屬性,當內熱解除後,出汗的表象就會消失。 “風” 是一個表象,代表任何具有變化莫測屬性的事物。在自然現象中,氣壓差產生"風",氣壓差的急速轉變就會出現風速及風向的轉變。可是中醫將"風"的概念,套用在很多地方,凡具有"風"屬性的現象,中醫都稱為風。例如突然的半身不遂叫"中風",突然的關節紅腫疼痛叫"痛風",突然的劇烈頭痛叫"頭風",突然出現的皮膚痕癢叫"風疹",突然出現的關節痛叫"風濕痛"。至於"腸風",中醫學的確有這個詞,不過形容的是突然的大便出血,跟腸中的氣體完全無關。 很多人以為放屁多就是腸有風,覺得身體有問題才會放屁。其實放屁本身不是病,在較多情況下,反而是一個健康指標。人在正常情況下,消化過程會產生很多氣體,氣體的多少以及臭不臭,很視乎食物的類別而定,部份經過腸壁吸收,部份排出體外。嚴重便秘的人是不放屁的,腸蠕動極慢的人也不放屁。偏寒體質的人放屁多不臭,如果變臭,就是體質已好轉,不過飲食上就要注意了。
  • Q17/點解食甜嘢會惹痰?
    跟據中醫理論,食物的味道分為五種:酸、苦、辛、甘、鹹,中醫稱之為五味,分別對五臟都有補益作用。中藥當中很多都是常見的食物,味道不過份的,適合人長期食用的一般會作為食物;味道偏性較強烈,對身體會有明顯調節作用,但不一定能長期服用的,我們會叫作藥物。所謂“藥食同源”,就是因為無論食物或藥物,只要具有五味,就對身體有一定的調節作用。五味分走五臟,酸味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鹹入腎。 甘味就是甜味,入脾,有補脾的作用。「脾主四肢」,「在體合肉」,甘味食物能補脾,所以適當的甜食能使脾所主的四肢壯健,肌肉結實有力。脾的特性是喜燥惡濕,過食甜味會令脾過於滋潤,就會令脾本來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。所謂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當水份不能被運化,濕聚就會成痰,而中醫的痰是全身各處都可出現的,不單單指咽喉中所分泌的痰。由於"肺為貯痰之器",所以一旦痰形成了後,就較多於氣管出現,而形成各種病證。
  • Q18/一日最少要幾杯水?
    人體有70%是水份,水固然是人體所必需的。中醫認為,人體的水分為"能被使用"的水和"不能被使用"的水。水要能"被使用"必須通過"氣化",就是能夠被氣所帶動,變成在身體運行無阻的狀態,這才能對人體有用。不能被氣化的水,既不能被使用,也較難排出身體,當積聚在臟腑或經絡成為痰濕、水濕等時,反而阻礙氣的運行而產生病變。中醫將有用的水稱為"津液",無用的水稱為"水濕"。 因此,飲水的多寡,主要取決於兩方面:就是水的使用速度和人體將水氣化的速度。這兩方面又取決於時、地、人三個主要因素。夏天或熱帶地區的人,出汗較多,耗水速度高,自然需要多飲。冬天或寒帶地區,出汗較少,自然可以少飲。另外,熱性體質,年輕力壯,運動量大的人,也要多飲水;寒性體質,體虛甚至經常出現浮腫的人,身體不能高速地將水氣化,自然不能多飲。 中醫比較著重身體發出的訊號,簡單而言,口渴就飲,不口渴就不飲。這是就健康的人而言,因為健康的人是一定會口渴的。不健康的人,不是整天不渴, 就是飲大量水後仍是渴。整天不渴,源於身體水份積聚太多,身體發出不需要水的訊號,所以整天不渴。這類人如果勉強喝水,很易出現腹脹、反胃、頭暈等情況,一般屬於脾虛體質。如果飲大量水後仍是口渴,飲水後不胃脹,但很快就小便,而且小便量較多,顏色如清水一樣,就比較傾向腎虛體質了。 中醫沒有飲水份量的標準,只有健康人與不健康人的標準。
 
 
科學濃縮中藥
 
  • Q1/《漢立方》濃縮中藥顆粒與一般的磨粉中藥相同嗎?
    不相同。磨粉的中藥材未經煎煮及濃縮,其中微生物、農藥殘留及重金屬等危害健康的雜質未經處理,因此往往不能符合衛生標準。中藥一般需以水作為溶劑已助有放成份釋出,中藥粉末不溶於水,而且未經煎煮,往往影響有效成份的吸收。《漢立方》濃縮中藥顆粒以現代科技處理原藥材,在GMP嚴密監管下進行質檢、煎煮、萃取、濃縮、乾燥、成型、檢驗、品管等程序,製成的藥品更顯安全衛生,質量更有保證,藥效確切。
  • Q2/《漢立方》濃縮中藥顆粒與中藥煎劑效果相同嗎?
    《漢立方》濃縮中藥顆粒的生產技術是由日本發明,台灣改良的技術,至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。 通過高度濃縮的提取工藝,中藥中大部份的有效成都被保留下來,而自煎中藥湯劑一般由患者自行製備,在諸如先煎、後下、火候大小、加水多少、煎煮時間長短等,各個環節中稍有不當,均可造成有效成分的丟失或未能完全煎出。中藥的作用,取決於中醫師對方性及藥性的了解,以及辨證施治的準確性。香港醫師20年來的臨床經驗證明,濃縮中藥顆粒絕對能起到與傳統煎劑相同的效果,而且服用上更快捷更方便,深受香港市民歡迎。
  • Q3/《漢立方》濃縮中藥顆粒應如何服用?
    《漢立方》濃縮中藥遇水及入口即溶,可以即接倒入口中服用,或以少量溫水送服。
  • Q4/濃縮中藥可否用茶葉、牛奶、果汁等送服?
    茶葉的單寧酸,牛奶的蛋白質,果汁的醣類,均可能與某些方劑的成分產生化學作用,所以較不適合用以送服濃縮中藥。服用時,用適量溫開水送服可加速藥物到達腸部,利於提高小腸對藥物的吸收速率。
 
 
漢立方產品
 
  • Q1/何謂養生靈芝?
    靈芝,是中國長久以來極為珍貴的調理、滋養補品,含有豐富的三萜(靈芝酸)、多醣、多太、腺苷和有機鍺等活性成份,在醫學上佔有崇高的地位,被認為能發揮”扶正袪邪”的神奇功效,是一種滋補強壯、延年益壽及鬆弛身心的珍品。
  • Q2/破壁靈芝孢子的作用?
    孢子是聚集整個靈芝遺傳的精華,含有比子實體更豐富的三萜、多醣、多太等活性成份。靈芝孢子有兩層壁殼,外孢壁是一層無色透明的膜狀物,內孢壁較厚含堅硬幾丁質。由於外壁質地堅硬,難以被人體消化,《漢立方》養生靈芝 使用獨特的連續破壁和超微囊包覆技術,在破壁孢子上包覆了一層生物膜,保全了內部有效成份並大大加強了它抗氧化及保存期限,破壁率高達98%以上,可以完全釋放靈芝三萜、多醣類等豐富成份讓人體易於吸收。
  • Q3/何謂冬蟲夏草?
    冬蟲夏草,是中國大陸特有極珍貴的補益、滋養補品,含有豐富的甘露醇、蟲草酸、多醣、腺苷及麥角甾醇等活性成份,自古以來即是宮廷貴族專屬的珍品。在醫學上被認為能調整體質有”補益強身”養生功效,其價值與人蔘、鹿茸齊名,是一種滋補強身、延年益壽及增強體力的珍品。
  • Q4/甚麼是中國被毛孢菌絲體?
    《漢立方》冬蟲夏草 所含的中國被毛孢菌絲體是最接近野生品種的培植菌種。它是利用含豐富天然76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純植物培養基,蘊含豐富活性成分,包括:腺苷,多醣,蟲草素和蟲草酸等。
  • Q5/冬蟲夏草是動物嗎?
    冬蟲夏草是指一種真菌孢子,在冬天侵入蝙蝠蛾幼蟲,萌發生成菌絲體後蔓延蟲體導致蟲身死亡,此稱冬蟲。到了夏天氣候溫暖,蟲體內菌絲開始發育,從頭部長出子實體、狀似草,故有冬蟲夏草之稱。嚴格來說,它不算是動物,而是屬於好像冬菇般的菌類。
  • Q6/甚麼是植物膠囊?
    市面上的傳統膠囊,大多是以明膠為主原料,而明膠(Gelatin/吉利丁)取自於牛骨、牛皮及豬皮,所以是葷的。吃素的人在服用藥品或健康食品的時候,要特別注意產品標示是不是使用植物性膠囊。
  • Q7/《漢立方》護肝專方對肝臟有何好處?
    《漢立方》護肝專方能降低有毒物質或酒精對肝臟造成的損傷,有助促進肝臟細胞復原,提升新陳代謝。同時,能增加肝臟與紅血球中GSH含量,及提升抗氧化酵素活性,降低肝臟脂質過氧化程度,有利體內氧化壓力下降。
  • Q8/正常人服用《漢立方》免疫專方 是否會影響好細胞?
    不會。《漢立方》免疫專方 有調節細胞免疫力功能,平衡身體各細胞機能,改善體質保持健康,可安心服用。
  • Q9/《漢立方》黑糖薑母茶適合甚麼體質服用?
    漢立方黑糖薑母茶採用台糖公司純蔗糖煉製黑糖+南投農產地道生薑生產,適合體弱怕冷及氣血不足人士服用。 養生諺語有云:“女子不可百日無糖,男子不可百日無薑”,當中的提到的“糖”,說的是黑糖。黑糖能溫經養血、祛瘀生精,兼有養血活血的功效,對於月經不調、痛經,都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。黑糖(又稱紅糖)的原料是甘蔗,含有約95%的蔗糖,古法是將收割下來的甘蔗經過切碎碾壓,壓出來的汁液先去除泥土、細菌、縴維等雜質,接著以小火熬煮5~6小時,不斷攪拌讓水份慢慢的蒸發掉,使糖的濃度逐漸增高,高濃度的糖漿在冷卻后會凝固成為固體塊狀的粗糖,這樣的傳統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營養,同時也使黑糖帶有一股類似焦糖的特殊風味。 生薑辛潤多汁,祛濕散寒;黑糖苦甘化陰,兩者相配辛甘化陽,陰陽相配合,實屬滋潤化氣之妙品。
  • Q10/《漢立方》賜珍寶是甚麼?
    漢立方賜珍寶,也就是龜鹿二仙膠,出自明朝御醫李中梓,他說到:「人有三奇「精、氣、神」生生之本也。精傷則無以生氣,氣傷則無以生神;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方中鹿角性鹹溫,溫補腎陽,生精益血,強筋健骨;鹿常回頭看其尾,故能通督脈,取其角以補命、補精、補氣以養陽,且鹿得天地之陽最全,足以養精,能蓄精力而長壽。龜板味甘而平,補心益腎,滋陰資智,龜因常將手腳縮入腹甲中,故能通任脈,可取其甲以益精,補腎養血;且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具,足以養氣,能伏息而長壽。人參甘溫,大補元氣,開心益智,通行血脈。枸杞甘平,滋腎益氣,生精助陽,潤肺清肝去風明目,諸藥合用,滋陰補陽,而無偏勝之憂,入氣入血,有和平之美,此血氣陰陽交補之劑,氣足則精固不遺,血足則視聽明了,久服可以延年益壽。」
  • Q11/納豆有何功效?
    納豆是將煮熟黃豆直接種納豆菌所製成,帶有黏性物質與獨特氣味的黃豆發酵食品,保有黃豆的營養價值,含豐富維生素B1、B2、K、納豆激酶、天然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成份和抗氧化等成份,臨床實驗研究證實,納豆激酶具有溶解血黏度的作用,促進血管再通。
  • Q12/紅麴有甚麼藥用價值?
    紅麴是紅麴菌生長於蒸煮米粒上發酵而成,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,包括蛋白質、氨基酸、植物固醇、異黃酮素及其配醣體、皂素、微量元素及不飽和脂肪酸等,能有效擴張血管,令血液流通。
  • Q13/《漢立方》產品可否與西藥同時服用?
    建議中西藥分開服用,需相隔最少4小時,服用前最好請先咨詢您的家庭的醫師 / 醫生的意見。
  • Q14/孕婦或小孩可否服用《漢立方》產品嗎?
    孕婦或小孩在服用前最好請先咨詢您的家庭的醫師 / 醫生的意見。
  • Q15/為何服食蟲草產品忌辛辣食物?
    根據中醫理論,辛辣食物有發散作用,較易令人體從腎精當中透支能量,當過多能量被發散出來時,則容易出現“熱氣”的現象。漢立方冬蟲夏草屬於補藥,在一般情況下,一邊進補,一邊吃少量辛辣食物是無問題的;假如進食辛辣過多,辛味對腎精的透支會抵銷蟲草的補腎作用。
  • Q16/為何外感實症咳喘忌服蟲草產品?
    根據中醫理論,外感屬於表證,體虛屬於裏證。無論外感風寒或風熱,治療上應先“發表”,外感實證咳喘一般有內熱現象,因此不而服用有補益作用的蟲草產品。即使虛人感冒,亦不宜在感冒期間吃蟲草,因為補藥能令身體能量提升,較易令感冒症狀加重。除非經中醫師處方,一般在感冒狀態下不宜進補。
 
 
 
  港恩中醫診所/ 灣仔診所旺角診所荔枝角診所荃灣診所
辦事處:香港九龍荔枝角道838號勵豐中心303室 TEL:(852)2371-3681 E-mail:info@gloryin.com
Copyright © 2013 GLORY-IN CHINESE MEDICAL CLINIC – Designed by Pinte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