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homemail站內搜尋
  最新消息 關於港恩 醫師介紹 門診時間 診所位置 港恩G訊 Q&A問題
Get Adobe Flash player
 
 
健康G識
中醫G識
問問Dr.G
中藥G識
GForum
B計劃
禦病G道
G文化
G新聞
中醫G道
新冠肺炎防疫G訊
港恩醫師話你知
二十四節氣資訊
 
 
門診時間查詢
診所位置
聯絡我們
港恩FB
 
 
健康G識
 
 
2016-07-01 / 作者:黃子明 醫師 /累計瀏覽次數: 3891 次/
天灸治痛


  常言道:「病痛病痛,病最折騰人的就是痛!」病不可怕,痛有時更可怕!疼痛的出現揭示健康出現問題,而且疼痛可令人感到難以忍受,影響日常生活,甚至摧毀意志,特別是長期受著疼痛折磨的病人,會感到「痛不欲生」!
 
疼痛是甚麼?
 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會(IASP)對疼痛的定義:「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,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。」
  疼痛包括二大方面的表現:
痛覺:易受情緒、生理及精神活動影響,表現為痛苦、焦慮、不安、不愉快等。
痛反應:機體對疼痛的反應,如呼吸急促、肌肉收縮及血壓升高等。
 
痛證的中醫病因
  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」清楚說明一切痛證以「寒」為主要病因。
  《素問.痹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;氣寒勝者為痛痹;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」進一步闡述疼痛麻痹的主因為風、寒、濕三邪夾雜,並根據風、寒、濕邪的偏重,可分為行痹、痛痹和著痹。痹者,閉也,是指受風寒濕邪所侵擾,導致氣血凝滯,經脈閉塞不通,而引起包括疼痛等多種症狀的疾病。
  此外《素問.舉痛論》亦云:「寒氣客於小腸……故後泄腹痛矣;熱氣留於小腸……故痛而閉不通矣。」可見風、寒、濕、熱皆可引起疼痛。
 
痛證的發病機理(病機):不通則痛不榮則痛
  不通則痛:指各種病邪(風、寒、濕、熱)阻滯於經絡臟腑,或飲食、蟲積、跌仆損傷等使氣機不通,血液瘀阻,痰濕留滯,周身經脈不通而發生疼痛。
  不榮則痛:一指陽氣不足失於溫煦,在外則衞外不固,外邪入侵而產生風寒濕痹;在裡則元陽不足,氣血運行失去動力而停滯,產生疼痛。一指陰不足失濡潤:津、血、陰精不足,臟腑經絡、四肢百骸失去滋潤濡養,筋脈拘急而發疼痛。
 
中醫對痛證的分類

1.按疼痛緩急分類:急性痛證或慢性痛證
2.按病因分類:

            a. 外感疼痛:

病因 疼痛好發部位 疼痛性質
多於上部頭面 (行痹)呈游走性,痛無定處
周身可見,部位固定 (痛痹)疼痛較劇,得溫痛減,遇冷加劇
多於下部 (著痹)重著麻木不移,纏綿難愈
周身可見,上部較多 (熱痹)疼痛較劇,紅腫熱痛,得涼痛減,遇熱加劇


            b. 內傷疼痛:

病因 疼痛好發情況 疼痛性質
情志過極 情志波動誘發 多脹痛走竄,好發於胸脇、腹、頭部
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後 痛而拒按,放屁或大便後痛減
勞逸失度 勞力、勞神或安逸過度 疲勞過度:多隱痛、空痛、綿痛
安逸過度:多悶痛、脹痛
痰飲致痛 周身可見,部位固定 疼痛較劇而憋脹
瘀血致痛 多有損傷、手術等病史,病程長 痛為刺痛,痛處固定、拒按,夜間痛甚,痛處或見腫物瘀斑
 

  1. 按病性分類:
分類 疼痛情質
實性痛 疼痛較劇、拒按,得熱或冷敷痛減
虛性痛 疼痛綿綿,喜按,休息後減
 
  1. 按病位分類(根據《素問.痹論》記載):
分類 好發季節 久病內侵致臟腑痹及症狀
骨痹 腎痹: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(關節腫脹,甚至脊柱變形、駝背)
筋痹 肝痹:夜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。(睡眠不實易驚,多飲多尿,腹脹滿如引滿之弓似懷孕之狀)
脈痹 心痹: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,善噫,厥氣上則恐。(心煩,心悸心悸,突發氣喘,咽乾,易打嗝,驚恐等)
肌痹 長夏(四季交替之間) 脾痹: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(四肢乏力活動困難,咳嘔粘液痰涎,胃腹痞塞脹滿不通)
皮痹 肺痹:煩滿,喘而嘔。(胸滿,胸悶而心煩,氣喘嘔吐)
腸痹   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(飲水多而大小便不暢,腹中鳴響不寧,大便泄瀉)
胞痹   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(小腹部按之內部膀胱疼痛,好像有熱水在裡面泡著一樣,小便不通,上流清涕)
由此可見,疼痛可導致全身經絡臟腑氣機閉阻,遷延日久可引致其他病症。
 

中醫如何治療痛證?

1.痛證的治則:
a.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
痛證急性發作,疼痛劇烈的情況下,先行鎮痛治標,再根據病因治本。
b.祛邪以通,扶正以榮
祛邪:包括理氣、活血、疏風、散寒、清熱、祛濕、化瘀止痛等法。
扶正:包括溫陽、滋陰、益氣、養血止痛等法。
2.痛證的治療方法:內外配合,動靜相輔
a.內治法:
通過四診合參,辬證論治,以服用湯劑或丸散等扶正袪邪,調和陰陽,通暢經絡以止痛,即「通則不痛」。
b.外治法:
手法:如推拿按摩、正骨整脊等,可鬆弛疼痛部位軟組織,及糾正關節錯位或紊亂。
針灸:包括針刺及艾灸。針刺是按照有關的穴位,以適當的手法將針刺入,激發經絡之氣,達到通經活絡效果。
  艾灸法採用艾絨或艾條燃著後放置在有關穴位上熏灼,能行氣活血,通經活絡,增強血液循環,具消炎消腫止痛等功效。
外用膏藥:將藥物打碎為粉末,加水/油調為膏狀,外貼於患處,以收消腫止痛功效。
c.康復練功:
改善筋骨關節之血脈循環,防止黏連,加強肌腱之堅韌度,加速患處之康復。
 

如何預防痛證?

由於慢性疼痛的原因,大多經過一段長時間醞釀而成,所以要根治疼痛,必須注意日常起居作息。
由於慢性疼痛的原因,大多經過一段長時間醞釀而成,所以要根治疼痛,必須注意日常起居作息。
調攝精神:保持心境開朗樂觀,精神愉快,則氣機調暢,「通則不痛」。
筋腱鍛煉:伸展筋腱的運動如八段錦,不但使血脈流通,關節流利,氣機調暢,還可增強體質,提高正氣,促進康復及預防痛證。
起居有節:對飲食勞逸等有適當的節制和安排。
食療保健:在醫師的指導下平日以食療湯藥/保健品來提昇正氣,強壯筋骨。
防止勞損:注意工作姿勢,避免過勞。
 
為甚麼天灸能幫助治療痛證?
  一切痛證皆以「寒」為主要病因,往往是身體本身正氣(陽氣)不足,加上寒邪作祟而致,不論外寒(外來致病原)或內寒(身體本身的陽氣不足)致病,痛證多以冬天發作較頻密也較為嚴重,也算是一種「冬病」。具體來說「冬病」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,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,這類人通常容易手腳冰涼,畏寒喜暖,怕風怕冷,神倦嗜睡等。
  「冬病夏治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提出的「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」,《黃帝內經.素問.四氣調神大論》云﹕「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。」三伏天是夏季最熱的時候,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,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,生於春,旺於夏,收於秋,而藏於冬。根據「春夏養陽」的原則,由於夏季陽氣旺盛,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,尤其是三伏天,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,肌膚腠理開泄,毛孔張開,有利於藥物吸收。此時選取穴位敷貼,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渗入穴位經絡,並能直達病處,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,治療寒性疾病,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、鼓舞陽氣,驅散體內寒氣,調整陰陽,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。
  宋代名醫竇材在《扁鵲心書》中云:「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,真氣壯則人強, 真氣弱則人病,真氣脫則人亡,撫陽保命,延壽之法,艾灼第一。」真元乃元氣、陽氣,所以,元氣是生命之本,是健康長壽之本。因此,憑藉仲夏溫熱之氣,人體正氣較旺之時「扶陽祛寒」就是天灸治療的重要原則。

  三伏天天灸是在肺經氣血運行最旺盛的時刻,採用辛溫發散藥製造之藥貼敷貼穴位,以扶助陽氣、祛除體內伏寒、宣通經絡,達到「緩治其本」、「冬病夏治」的目的。
  中醫理論認為,肝主筋主風,脾主肌肉主濕,腎主骨主寒,故此進行天灸治療痛證,多選取背部之肝俞、脾俞和腎俞穴進行敷貼,以收強肝腎、壯筋骨、健脾實四肢(肌肉)、祛風寒濕痹之功。除了天灸,醫師會也根據病者的病情及體質處方用藥,以加強鞏固療效。
2016年三伏天時間︰
(每伏為期10天)
初伏︰7月17─26日
中伏︰7月27─8月5日
末伏︰8月16─25日
 
 
 
上一則  回選單頁  下一則
 
 
 
  港恩中醫診所/ 灣仔診所旺角診所荔枝角診所荃灣診所
辦事處:香港九龍荔枝角道838號勵豐中心303室 TEL:(852)2371-3681 E-mail:info@gloryin.com
Copyright © 2013 GLORY-IN CHINESE MEDICAL CLINIC – Designed by Pintech